
编者按:为全面、深入反映章丘的历史文化、自然生态、民俗风情、城乡面貌和各行各业建设成就,坚定文化自信,讲好章丘故事,中共章丘区委宣传部、章丘区文联连续两年组织举办了章丘区文艺“六百”工程活动。“百名作家写章丘”活动就是章丘文艺“六百”工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为配合我区弘扬“新时代闯关东精神“的要求,我们于今年举办了弘扬“新时代闯关东精神”暨中国著名作家看章丘活动,邀请《人民文学》杂志带领中国著名作家采风团赴章丘采风创作,并创作了多篇佳作,在《人民文学》第12期专栏刊发。现转载如下。
从朱家峪走出
邱华栋 
据说是因为台风扫过的缘故,八月里的一天,我们到达章丘朱家峪的时候,正在下雨。斜风骤雨使得四周的山林更加青翠,空气潮湿清新,沁人心脾。 在朱家峪峪口有一道石围墙,叫做“圩子墙”,这是一道青石高墙,相当坚固,长约三里地,宽约三米,高在五米以上,围着朱家峪的峪口。圩子墙有一个门洞,上书“礼门”二字,出自圣贤书《孟子.万章下》:“夫义,路也;礼,门也。惟君子能由是路,出入是门也。” 
走进圩子围墙,就是朱家峪的小山村了。我看见在村口左手有一个小水池,右边五十米外的低地处,有一个大水塘。这两个水塘,肯定能够在旱季供水。左边地势稍高,可以防洪涝灾害。这朱家峪真是凝神聚气、易守难攻之地,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,能够抵御外来侵袭,在丰收之年,也能备战备荒。好风水!我赞叹道。 峪是小山谷的意思,朱家峪,顾名思义,早年间一定有朱姓人家在这里落脚、生根、发芽。果然,当地的朋友介绍,早在六百多年以前的明代洪武年间,就有朱姓人家,从河北迁居此地。 朱家峪三面环山,村子呈现东西走向,沿着山势而建,房屋错落有致。有小道纵横交错,连通了各个人家,是青石和鹅卵石铺就的道路。有些院落一重重递进,是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形制,透露着一种素雅的气质,这也是朱家峪民居建筑的总格调。 
再往里面走,就看到有一座文昌阁。文昌阁内供奉的是“文曲星”,文曲星是古代士子们的守护神,所以,这章丘朱家峪的最大特色,是六百多年来,这里的私塾教育绵延不绝,十分发达。现在能确定的清代中期以来的私塾建筑遗存,还有十七处之多。民国以来,这里又兴建了很多新式小学堂,成为山东新式教育的先声之地。真是难以想象,在这清秀的小山谷中,兴办教育,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,这里的朗朗读书声,则响彻山谷。入则为山民,出则为勇士。朱家峪这个好地方,一定走出了很多能工巧匠,读书才人,勇士猛将。 


我们往里走,又见魁星楼、朱家祠堂建筑,还有一座兴建于康熙年间的石桥,拱券式结构,上下两层,人们能够在上下交叉行进,号称“康熙立交桥”。接着,文峰小学、女子学校、山阴小学、进士故居等院落接连涌入眼帘,这些建筑院落里,砖雕、石雕、木雕比比皆是,使得朱家峪建筑有一种细节的美,传统建筑的美。朱家峪风水观念体现得非常具体,依山建屋,傍水结村。屋子也是高墙小窗,庭院深深,有着很强的防御意识。 2008年,一部央视播放的五十二集电视连续剧,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,这就是电视剧《闯关东》。这部大戏从1904年的章丘朱家峪说起。朱开山一家人从章丘朱家峪走出去,背井离乡,走向了大东北的白山黑水,走向了大东北的苦寒之地,在那里开创出一番新天地。 

在清代末期的内忧外患的年岁里,章丘朱家峪走出去了不少人,开始了“闯关东”。闯关东,指的是近代从河南、河北和山东向东北移民的概称。闯关东作为一种移民现象,持续时间长、规模大,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徙的奇观。那么,作为齐鲁第一古村的朱家峪,可以说,就是当年闯关东的出发地之一。 本属富庶之地的山东,清末以来遭受了很多次自然灾害和兵匪之乱,地少人多的矛盾也日益突出,天灾人祸使得山东人萌发出了闯关东的豪情壮志。于是,章丘朱家峪村人也加入到了闯关东的大军之中。他们一般都是推着小车走陆路,一边走,一边打工挣钱吃饭,就这么一路走到了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,在那里靠着铁匠、木匠、泥瓦匠和种地为生,在东北大地上生根发芽。这是顽强的中国人生存的景象。章丘自古出铁匠木匠,所以,有铁匠木匠手艺的,在东北就更好生存了。 
“敢闯敢创,善作善成”就成了闯关东的山东人的精神和形象。这可是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奋争之路。在整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里,闯关东的总人口就达到了五百万。在四十年代中后期,又达到一个新高潮,1939年进入东北的有98万人,1940年因为水灾和旱灾,使闯关东的人口达到了131万人。此后几年,每年闯关东的人口都在一百万以上。这上千万人口的大移民,使得东北大地焕发了生机,使得东北由此有了充足的劳动力,有了现代化发展的人口基础。 闯关东是需要一种精神支撑的。闯关东精神,就是一种锐意进取、不甘现状的精神,是一种强烈的生存、发展和奋斗意志的体现,是自强不息、艰苦奋斗、依靠自身、顽强拼搏的精神。在今天看来,仍旧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。 

雨中走过朱家峪,骤雨逐渐变成了淅沥的小雨,打在了青翠的树木花草的枝叶之上。苍翠的朱家峪,白墙黑瓦的屋子,穿越历史的风风雨雨,我们在新的时代节点上,回望那些从朱家峪走出去、勇闯关东的苍茫身影,心里满是敬佩和感念。 来源:掌上章丘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