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文/于夫 济南章丘南部的胡山在章丘算是一座名山,素有“小岱岳”之称,是山东宗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,山东道教历史上除泰山、崂山便是胡山。旧《章丘县志》记载:“脉自黄巢顶来,至此山五十余里,陡起一峰,极高大,东南一望,连峰沓嶂。”
在地理上,胡山离明水城区约5公里,其北为小峨眉山也就是现在的桃花山,东为双猴窝山,南为黄巢顶。在连峰叠嶂之中,胡山陡然高耸,隔胶济铁路、济青公路与北部长白山主峰摩诃顶对峙相望,争奇竞秀。“两面山峰一川通”,是胶东半岛进入省府济南的门户守望者。
胡山不高海拔不到700米,峰顶之下数十米,是一片光光的青石坪。青石坪比篮球场还要大些。岁月的风雨在上面刻画出了许多白色的“龙筋”,在凸起的地方,还能寻找到一些海螺和鱼骨的化石。化石表明,在亿万年前这儿曾经是大海。
石坪边缘有一井口,卧身窥探,井水澄清幽深。这是古代道人或僧侣汲水的地方,叫“天池”。其实,天池是一座山顶上的水利工程,是一座地下水库。从坍塌的地方隐约可见水库中有许多石柱,支撑着覆盖的石板。
水是生命之本,由于胡山是石灰岩结构,极顶没有泉水,古代道人或僧侣们为解决生活用水问题,便在胡山极顶开凿垒砌了许多水口水道,在极顶科学巧妙地形成了一个地下水网,将天上的降雨降雪自然地收集起来,汇入天池。
这处“大山顶上的水利工程”,充分显示出了古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天才与智慧。如今在山顶能看到的水口还有五六处,皆为方形岩石砌筑。这些水口外的地形大多都成簸箕状,植被良好,利于过滤,环保收集雨雪之水。其内为曲折斜向暗渠,水流沿着这些隐蔽的渠道汇集流向石坪下的“水库”贮存,供应山顶道士或僧侣们长期生活用水。
过去,有人认为这是动荡年代留下的“战争地道”,经笔者调研和实地考察,此种看法不能成立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这些穴口洞道都很狭窄,也不隐蔽,不能容纳人体出入。
来源:飘零乡间行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