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章丘绣惠南关村,有一家红色革命历史博物馆,如今,它即将面临消失。 馆主:刘振辉,国家鉴宝估价师。自幼随祖上走南闯北,从事民间收藏30年,通过多年的收藏、与藏友交流,深刻感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人民心中的地位,萌生了建一家红色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想法。
在过去的十年中,刘振辉通过各种渠道到处收集章丘的老物件,并用半年的时间将收集来的1000余件老古董清理干净,最后把自家的乡下老宅打扫干净,正式建立了这座博物馆,无偿对外宣传红色文化。
进入这家博物馆,可以看到刘振辉将家里五间小屋布置成了展厅,虽然空间不算大,里边的展品还算丰富。六七十年代用的水缸、茶壶、盘子、镜子、柜子、收音机,主席画像、勋章、诗选、语录等等,应有尽有。上面都有着时代印记。像水缸上面刻着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字样,镜子背面是牟足干劲抓生产,农业学大寨的劳动场景。 通过办“红色革命历史”博物馆,展示红色记忆藏品300多件,各类杂项200多件、民俗文化过去用的棱子、尺子、小推车、斗、梨、笠、“十三太保”铃铛、称、磅等300余件,现在,每天到馆参观的有200余人。 刘振辉说,她之所以喜欢这些老物件,是因为它们身上有时代印记,通过这些物件能看到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变好。从最开始吃红薯充饥,到有了窝窝头,再到白面馒头,再到今天的不愁吃穿,刘振辉说,她感念共产党给人民带来的好日子,她要用行动来宣扬党的红色精神。 同时,为更好的了解和感悟历史,向学生宣传爱国教育,刘振辉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力所能及的回馈社会。在“七七事变”八十周年之际,刘振辉馆长邀请章丘区绣惠小学的学生们到馆参观。
刘振辉认为真正能够深入学生心智深处、精神深处的,能内化为学生成长养分与精神财富的观念、习惯、能力与知识,主要是来源于学生的探究与体验,来源于学生与人类文化遗产的直接接触、感悟、对话、交流。只要有可能,就让学生直面自然,直面社会,直面文化遗产。
博物院丰富的陈列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来参观的学生,不仅让他们大开了眼界,同时增强了德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。特别是以“红色革命”为主题的艺术品陈列,集中诠释了鲁中军区在革命历史中最辉煌的片段,强化了学生们身为山东人的自豪感,切实增进了他们爱家乡的感情。 还曾举办过鉴宝活动。当天上午,活动尚未开幕,持宝人便已络绎不绝赶到现场,藏宝人所持“宝贝儿”不胜枚举,将红色革命历史博物馆围的水泄不通,使得主办方不得不提前半小时宣布活动开始。
此次宝物鉴定评估博览会共计387人参加,其中持宝人所持民间藏品245件。其中古钱币106件,玉器24件,瓷器16件,紫砂6件,字画24件,红色收藏32件,其余各项经典藏品合计37件。
很多藏品具有较高收藏价值,其中有五件藏品收藏价值极高,本次活动价值最高藏品为明代黄花梨笔筒,专家估价约30万。
章丘历史悠久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历史文化资源丰富。近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,章丘文化产业不断壮大,收藏事业日渐繁荣。刘振辉馆长说,不想让章丘的这笔巨大财富流失,希望通过更多的努力能够让老百姓们重视文玩收藏,为章丘的历史文化产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一位妇女,凭借自己的双手,尚做到如此,为宣传爱国精神,为章丘的文旅发展,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。而如今,她的博物馆即将面临拆迁,她的数十年心血即将成为泡影,在此不禁令人扼腕、叹息。 然而刘振辉并不打算就此放弃她的人生理想,如果可以,她仍愿意倾其所有继续宣传红色文化,而现在,她面临一个巨大的困难,那就是她与她的老物件们再也没有一个容身之地。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能让这座博物馆重新开馆,让它继续在章丘宣扬红色文化! 来源:章丘时间
|